Author Archives: fancies

两个人的除夕夜

闲了几天没有上网,就连长篇小说都停滞不前,
因为在搞大扫除。
去年春节是在重庆某个宾馆里过的,
也是我第一次没有从头到尾守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盯着春晚。
今年注定又是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夜晚,
虽然再没有小时候的热闹春节,
但是只要能和他在一起就很幸福了。
我前18年的除夕,都在姥姥家度过。
每到年三十的下午,妈妈都会带我去买一身新衣服。
有一年是舅妈带我和姐姐去的,给
我俩一人买了一条牛仔裤和一条皮带。
那个时候总是宣传小孩子不要穿牛仔裤,对发育不好,所以我妈和我舅妈一直就没有答应过我们买牛仔裤的要求。
虽然我们心里都很想要,但是没辙,那时候没有自己买衣服的权利。
我们在屋里玩,就可以听见爸爸和舅妈在厨房里做饭,总是有鱼有肉,满满一大桌子的菜。
虽然平时也能吃到这些,可是都觉得没有年夜饭上吃的香。
支上一张圆桌,姥爷就开始坐在桌前吃花生米,而我和姐姐就开始疯闹。
我俩最喜欢把一个红色的小茶壶灌满水,假装斟酒,那小茶壶现在还在姥姥家么?
等大人们吃到一半,我们早已在桌上坐不住,点了灯笼在楼道里转。
姐姐大我四岁,后来姐姐长大一点了,不愿意跟我玩,我也会缠的她没办法。
最后就是跑下楼,看放鞭炮的,那时候没有禁放的说法,想起来觉得相当危险,
有很多炮感觉都是在自己耳边爆炸的,有的鞭炮皮甚至把脸崩得生疼。
放完我们自己的鞭炮,初一的早上,爸爸总是去外面捡一些没有放响的炮,然后用烟头点燃。
这让我很害怕,我从小就惜命,所以很排斥鞭炮,就是现在也一样。
晚上看春节晚会,一到相声和小品节目,大家就都安静下来了,然后评说一阵。
曾经有一年的春晚透露出消息说要给大家出题,谁最先打进热线回答对问题就有大奖,
然后我暗暗想好听完问题就跑到楼下邮局去打电话,想一想那时怎么能傻到那种地步……
后来不知怎么这个活动并没有进行,难道是怕太多人出去打公用电话没人看晚会?
晚上的时候给家人们磕头要压岁钱,姥姥和姐姐还经常做一个拿着筷子说什么话就能长个的游戏,
我至今没搞明白。压岁钱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具体的数目都忘记了,而且当时对钱没什么感觉。
想起苏珊娜四岁的时候就知道给我俩拜拜然后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现在孩子真早熟,恩。
然后他们就在包初一早上吃的饺子,当然会给我包几个红烧肉馅的骗我吃。
初一有时候去奶奶家,那时候并不固定,现在姥姥家去的少了,奶奶家反而变成了传统。
每年初一都要聚上二十多口,前年我和我哥我弟三个人同时结婚,更热闹了。
过去的美好总会过去,昔日的老人如今更显沧桑,每个人都会做很多错事,
在新年的时候道上一句快乐幸福,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开心。日子会越过越好,
我们两个会越来越幸福,每天都跟过年似的,真个“度日如年”,就不会再不开心。
新年的脚步真的越来越近了,希望每个人的家庭都能团圆,即使不能团圆的,也要在内心团圆哈。


[心情小厨] 之糯米蒸排骨&糯米藕
买江米的时候,看见两种,
一种长的,一种短的,
我买的短的,
发现蒸完了都变成了长的。
奉献两道用糯米做的菜,
糯米蒸排骨,料酒用完了,
腌排骨的时候,
放了几滴尧舜老酒,
味道还不错。
糯米排骨做法简单,
却感觉很有档次,
在考虑年夜饭是不是来这么一道。
排骨用盐、糖、
料酒、鸡精、
少量酱油腌一会,
沾上泡好一夜的糯米,
垫上生菜叶,
蒸40分钟就好。
糯米藕更简单了,
把糯米塞进藕里,
蒸熟完事……
看起来是不是很团圆……
至于桂花……
不知道哪里去找,
直接吃就很好吃,
或者放点蜂蜜?


[Ray语录精选]
下午饥饿的时候,问他:看什么书呢?回答:素食锦年。
摸着自己腿上的肌肉说:我像不像牛蛙?
我小学三年级以前都很矮,四年级的时候开始蹿个儿了,一下儿长到了一米四。

春运买火车票的一点体会

  如果一辈子呆在北京,永远都不必体验春运时期售票大厅里的拥挤。
  因为这几年亲身在北京西站的售票厅,站了那么久,才深刻知道买火车票是怎样的状况。我也只能说一点微不足道的体会。比起那些焦急的人,我们是幸运的,最后大不了一张全价机票,总能到家。前几天L同学真诚地问我,需不需要帮忙买车票的时候,我同样是真诚的感动着。而且认真的想了一下,今年是否需要。特权就像一块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两天前去家门口的旅行社,看见里边竟也多了火车票的代售点。这样小小的家的周边,就有不下6、7家火车票代售。7点刚过,代办火车票的小姑娘大声对排队的人说:“都给我听好了,我没问你们之前,你们不许问问题!谁问问题我就不卖给他。”乍听见这些,肯定会怪小姑娘的张狂,然而仔细想一想背后的话语,就不难明白她何处此言。
  身在异乡的中国人春节回家的决心有多么强,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19点之前,是票贩子的空间,在各个代售点,都围着几个拿着一张纸,一个个挨着问车次的人。每天的车次只有那么多,不知道有多少个代售点在19点的时刻同时刷新网络。所以那一瞬间,无论你问到哪儿去的票,答案都是没有。但是来排队的,都不会放弃每一个微小的可能,不仅所有的车次都要问,而且是一遍一遍地问,不仅问自己目的地的车次,还要问到附近地区的车次,因为只要能接近家的地方,就是再坐上7、8个小时的大巴也值得,问了硬卧,又要问软卧,硬卧没有了,就问有没有坐票,坐票没有,站着也行,然后就是问为什么没有票了,任凭代售人员长了十张嘴,也要磨破皮了。即使磨破了皮,也仍是有人不甘心。
  车站的状况更是不乐观,因为大厅人太多,寒冷的冬天,经常会出现分阶段放人进大厅的情况。外面的人很早就开始等候,里面的人同样心急如焚。19点那一个瞬间,无论去任何一个地方,大屏幕上车票瞬时的显示都是“无”。我有的时候奇怪,这些人明知道买不到票,又为什么来买。买不到票的这些人,最后又是怎么回家的。
  春运时期车票紧张究竟是谁的责任呢?也许只能归咎于人多。在水木上看到有人建议实施实名制,想起在布达拉宫门口买门票的情形,身份证的检查细致而耐心,进门要分批分阶段,还要反复核对票上的号码和身份证号码。而火车站是个什么状况,多次乘坐火车,很大一部分时候是几乎不需要检票就混进了站,最简单的程序被省略的原因就是,你在前面走,后面有千万人的大军举着比人还大的包在后面推,稍有停滞,就会造成事故。在北京这样的大站还好,至少在进站上车当中,有那半个小时的缓冲,而一些小站呢?如果停两分钟,而有一百个人要上车,你还指望检票的过程细致认真么。
  那天在北京站地铁里,看到在上行的滚梯上,一个民工的大包卡在滚梯的皮带里,包背在他身上,人只能不停逆着滚梯的方向,按照滚梯的速度往后退,情况很危险,幸好有一个小伙子过去帮他把包扯了出来。看见他一脸油污,一身疲惫的样子,我想,他的包里装着什么呢?也许是一床被子,可能还有几件衣服,也许是买回家的年货,和那一颗期待归家的心。在儒道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心中,忍耐已经是老百姓的一种习惯。
  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当前ray用在msn小尾巴上,王小波的一句话:沉默的大多数。

敦煌的结局

昨天下午去美术馆看敦煌展览。美术馆被装扮成了敦煌的样子,外面化装成大漠,里面是一个个石窟。
展览的名字叫做“盛世和光”,那个“和”字让我想到了日本,很微妙的感觉。
现在日本的绘画,还处处流露着盛唐时期的中国工笔画的影子,那胖胖的仕女,不知何时变成了他们的文化符号。
日本人看待敦煌,就像对自己的祖先,认为那是它们文化的起源,而他们对敦煌的崇敬和憧憬,
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汗颜,而他们对敦煌文化保护做出的贡献,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惭愧。
和所有的展览一样,多媒体室在播放电影,不同的是,这个影片尤其的长,主要讲述敦煌的保护情况。
看了影片,也许在座的所有观众都感觉振奋,因为从种植防沙林,减少风携带沙土的数量;
到岩体注入防腐蚀材料,保护石窟不受风雨侵蚀;再到壁画的修复,工匠们的精雕细琢,科技的运用……
甚至影片结尾的时候说,跟美国的什么什么合作,做了一个三维的软件,可以把敦煌全貌在线展现。
然而我却怎样也振奋不起来,也许是听到过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而对敦煌现在的模样有些难过。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王道士远游新疆的时候,把石窟内的很多壁画上画上了其它东西,
他的贡献是布道期间发现了藏经洞,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发现,引来斯坦因和伯希和,骗走大量宝贵的文物。
然而,讽刺的是,这些外国强盗掠夺的经卷,全都得以妥善保存,而未经偷盗的文物,结局却相当悲惨。
在运送过程中,被贪官污吏克扣无数,因为数量不够,竟然将经卷扯开成几本凑数。
在阴暗地下室保存的经卷,至今无法重见天日,因为恶劣的环境,已经让它们脆弱不堪,一碰就碎。
中国的普通敦煌学者,到自己国家的某个小省、县、市级图书馆,如果不够级别,是没有权利看真品的,
对于知名的敦煌学者,也需要数不清的介绍信,再加上托关系,才能有机会摸到那些东西,
而这些真正热爱敦煌的人,去国外的博物馆,只要亮出自己的身份,就可以与敦煌艺术零距离接触。
这些,没有影片会解释,而矛头指向的,都是当初偷盗者的罪行,和今天作为“旅游胜地”的辉煌。
以致在有人在那次“瀚海飞天”的讲座上,问到赵教授,是不是希望把所有属于敦煌的文物都收复回来时,
赵教授心痛地说,我当然希望,但是现在却不能,因为中国现在还没有能力保护它们,它们在外面更安全。
向往敦煌,向往在日落时分看太阳的余晖洒在黄色的土地上,那一代代敦煌人的墓碑熠熠生辉。
我知道很难,但愿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敦煌的明天会因为你我的关注而坚挺异常。

美术馆外面变样了!

这只是大佛按五分之四比例仿造的,很震撼。

快过年了,年画专辑第一辑来报道!有兴趣的去美术馆看,展览到2月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