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香港艺术中心 agnès b. CINEMA! 天井里的孩子 再见北京 Farewell, Beijing 华语纪录片节
也许是因为最近老公总给放诸如《奶奶强盗团》的和谐影片看,光顾乐了,导致影评都没啥可写的,直到前两天去香港艺术中心参加今年的华语纪录片节看到了《再见北京》。
说到香港艺术中心的agnès b.电影院 (agnès b. CINEMA!),不得不提到Agnès B这个奢侈品品牌。尽管香港大牌云集,走在街头却发现,被提在港女手里最多的包包品牌不是LV,不是Gucci,而是Agnès B。那天Ray回家比划着说发现Dr. S戴了块表你猜是什么牌子的,也是Agnès B,厄……
难道因为Agnès B的品牌创办人Agnès Troublé女士非常喜欢香港,所以香港人民也热衷用掏腰包的方式爱戴她么。普通包包的价格介于LV和Coach之间吧,比起爱马仕还是有点小差距的,所以即使平民咬咬牙也能败一下。当然,Agnès B不仅是个时装品牌,还有化妆品(港无,日有)和咖啡店巧克力店,去过海港城的JMS一定见过。
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院08年底由agnès b赞助挂名,所以电影院的墙壁上歪歪斜斜写着一行字。觉得文艺和奢侈品的超链接有点过于前卫了,但既然别人的文化氛围如此,就勉强接受吧。再说人家的设计师号称,一向都喜欢以音乐和电影作为Agnès B品牌设计的灵感来源。
第一部纪录片《天井里的孩子》(《The Children in the Depths》)播放结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影片平淡,重点不突出。也许因为看过周浩导演的《高三》,纪录片的口味变得很重。
第二部《再见北京》(《Farewell, Beijing》)一开始也有些杂乱,从几个在陕西的北京知青的经历谈起,讲述了他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去延安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几十年后青春不再,却再也无法回到家乡。接着开始重点讲述龚凤海这个小人物的经历,他梦想在退休之后返回北京居住,镜头跟随他乘火车到北京,当北京西站的建筑出现在车窗外时,他脸上的表情激动又不安。出租车带他回到朝阳区那片破旧即将拆迁的平房,亲人还在,热情已不再。他路遇曾经的同学,走进曾经的学校,一切物是人非,已经不再是他熟悉的样子。他渴望把户口调回北京,并申请廉租房,妹妹却因为不希望他分享拆迁款,而拒绝他落户。只有900多元的工资,在北京没有住处,生活下去是不可能的,他明白,所以只好返回延安。
临走前他参观了天安门,毛主席在台上挥舞右手,人民呼喊毛主席万岁的热切表情仍历历在目。火车徐徐开动,镜头又切换回几十年前上山下乡火车站亲人相送的场景,知识青年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将来面对的是什么,那些臆想中的好风光,那些小麦,枣林,葬送了一代人的青春。黄土高原再美,也比不过家乡的颐和园,而仅仅是一个回家的愿望,却无比艰难。延安,他一边做倒立锻炼一边说,“我就希望,退休以后能有机会回去,静静的想一想,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刚到延安是什么心情,过了半年又是什么心情……”镜头,永远停滞在了他倒立的一瞬间。
不确定香港人能看懂这部片子,更不用提一些外国人,我看到英文字幕的翻译,很多都不甚贴切,如果他们通过影片,能看到表象已实属不易,只是那种切肤之痛,那些言语,那些声调传递的内容,只有在北京生活过才会懂,只有真正经历过那个疯狂的时代,那个不可理喻的时代,才会懂。当然我也不能全懂,因为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日子,就像影片里龚凤海的朋友所说,时代是前进的,现在的你们是幸福的,至少可以有自由的意志,这就是一种进步。记得以前有部电视剧《孽债》也讲述知青的故事,很多同学都说家长感同身受。的确,时代不同了,我们的思想也同那个年代的人有了无法填补的代沟,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些年轻人,他们的血液和我们一样热过,他们的青春也和我们一样,曾拥有过至高无上的理想。
影片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龚凤海无奈准备返回延安,坐在去火车站的出租车上,他指着窗外说,以前这边是龙潭湖,这边就是潘家园,现在龙潭湖的湖呢?
衣家北京,崇文宣武都不在了,丫还找龙潭湖的湖呢。
更多香港生活,请见 Fancies一筐烂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