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第二届欧盟电影展总结(及最后三部电影)

2009/12/2
  记得去年在第一届欧盟电影展结束的时候,写了一句“希望明年还会这样,争取一场不落”(见2008.10.22的欧盟电影展总结篇)。机缘巧合,今年竟然又有足够的时间能够去“赶场”。熟悉了不少新的面孔,不管头发的颜色是什么,每次看到都感觉很亲切,组织者精明能干法国女(不知叫啥),牛出没,和法国女苏菲,还有一个胖胖很可爱的女孩,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记得去年影展期间天气非常寒冷,电影的时间安排上也出了很多问题,今年所有的电影都放映两次,在成都也将放映,缓解了很大的压力,尽管还是场场爆满,但是大家都熟悉了游戏规则,能够耐心等待,并且乐在其中。只是都快习惯了在5点左右吃晚饭,朝阳门、东三环附近的快餐几乎都吃遍了,当然也发现了很多美味,比如说一个叫做吉祥鸟的湘菜馆,除了油放的太多,味道没的说;又比如一个很喜欢的叫做“法国面包店”的小面包店,里面有超大的牛角面包,还有本分实诚的意大利乡村面包;再比如凯宾斯基饭店的面包房,号称“北京最好吃的松饼”(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传说晚上九点以后半价,还没有试过;当然还有泰和草本;KFC新出的朗姆酒鸡腿(真的不如奥尔良烤翅);真功夫的什锦腊香煲;永和的梅菜扣肉……等等等等(我真好养活)。再次做个观影小结吧,为一个月的赶场活动画个圆满的句号。看了的,以下这21部。
《黑带女郎》   丹麦   (《Fighter》)
《黑蝴蝶之家》  芬兰   (《Tummien perhosten koti》)
《马格达莉》   马耳他  (《Magdalene》)
《了不起》    比利时  (《Formidable》)
《塔尔卡》    爱沙尼亚 (《Taarka》)
《水啸雾都》   英国   (《Flood》)
《杀人魔王》   荷兰   (《TBS》)
《女人的阴谋》  希腊   (《Gynaikeies synomosies》)
《晚安艾琳》   葡萄牙  (《Goodnight Irene》)
《校园规则》   瑞典   (《Ondskan》)
《变色龙》    匈牙利  (《Kaméleon》)
《困惑中年》   斯洛伐克 (《Polcas rozpadu》)
《自由的鸟》   拉脱维亚 (《Vogelfrei》)
《幸存者》    罗马尼亚 (《Supravietuitorul》)
《平静的躁动》  意大利  (《Caos calmo》)
《女士们》    波兰   (《Lejdis》)
《菜鸟》     西班牙  (《Amateurs》)
《最后的回归》  塞浦路斯 (《o tleftaios gyrismos》)
《莫扎特在中国》 奥地利  (《Mozart in China》)
《塞拉菲娜》   法国   (《Séraphine》)
《蜕变》     斯洛文尼亚(《Prehod》)

最后三部电影:
  第十九部,《莫扎特在中国》(《Mozart in China》),奥地利电影。德国使馆学校很熟悉了,因为Ray每周或隔周去那里的室内球场踢球,这次放电影是在半地下的阶梯教室,因为圣诞节快到了,整个礼堂装扮得很有节日气氛,屏幕两边是圣诞树,楼梯扶手被系上了巨大的蝴蝶结彩绸,可是座位实在很不舒服,幸好我们在最后一排有靠背,坐我前边的两个奥地利女孩不断变换着姿势以缓解小蛮腰的疼痛。影片开始前几个使馆学校的德国小P孩上上下下的跑,突然想起小时候在部队大院里的露天电影院,带着马扎去看电影,我们也是这样跑来跑去,从屏幕的背后,跑到最后一排后边的小卖部,买一些汽水、雪糕之类,啊,那时我竟然还很怕喝汽水,觉得碳酸饮料都“辣辣的”,现在我已经是无辣不欢,吃饺子都得沾辣椒。电影是儿童剧,百年不遇的烂片,萨尔茨堡小男孩和他的中国小朋友来到中国海南过暑假,木偶莫扎特也躲在行李箱里来到中国,外国小男孩带着误解接触了一些中国人,并帮助中国小朋友的爷爷保住了皮影剧院,木偶莫扎特也爱上了皮影明媚,最后留在了中国。本来是很好的题材,但是被处理的很糟糕,“爷爷”的演员来到了现场,但是这个角色演的相当一般,或许了解现代中国的外国人寥寥无几,其实导演又了解中国多少呢。
  第二十部,《塞拉菲娜》(《Séraphine》),法国电影。其实我不排斥看这么文艺的片子,只是要有个好座位舒服的看,不然两个小时实在是煎熬。给了四颗星,不仅因为这部影片在2009法国恺撒电影节获得了最佳服装等七项大奖,还因为女主角的演技很棒。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热爱绘画的女仆人被女主人聚会上的宾客赏识,并承诺为她开画展,一战让这一切成为泡影,但她信守诺言,多年坚持绘画,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终于她成名了,她所一直守护的信仰,却使她变成了无人理解的疯子。这部电影的原型,叫做萨贺芬路易。
  第二十一部,《蜕变》(《Prehod》),斯洛文尼亚电影。之前画展的屋子一直在播放几部变态的西班牙短片,我说变态是因为真的变态,譬如一个穿着舞蹈服的女人在练功房跳舞,抱着一个装满葡萄酒(我开始以为是猪血)的大皮袋,一边跳舞一边把里面的红色液体喷射出来,挤得到处都是,全身,满地,然后再拖着大皮袋离开。另外还有一个穿着雪白衣服的女演员在台上用针刺自己乳房的位置,然后流出来了很多不知是什么的红色的液体,然后再刺其他的地方……几个大屏幕都被黑色的幕布围绕,有的人还坐在地上津津有味的看,真受不了。小点心很好,夹着金枪鱼糜的小面包,饮料都是斯洛文尼亚原装滴,很满足猎奇心理,虽然橙汁还是那个橙汁,苹果汁还是那个苹果汁。电影是关于一个类似于邪教或传销的组织,发现这些组织都是很有规律可循的,影片拍得奇幻,但是很吸引人,最开心的是竟然还看懂了。

票据整理随想

2009/11/28
  前两天整理一些票据时突然想到,每两个月这样整理东西时撕碎的各种发票、刷卡小票、购物清单(暂时还没购置碎纸机,只能靠手撕),如果有个无聊的人喜欢将这些拿回家拼凑完整,他能够看到怎样的生活呢。他也许就可以掌握那个撕碎生活的人多久给手机充一次值,多久去一次超市,喜欢哪种口味的薯片,用哪种品牌的食用油,忙碌的时候泡哪种方便面,从他丢弃的服装吊牌看他衣着的品味和风格,从单位打车回家要多长时间,他会知道他经常去的那几家餐厅,了解他每个月的水表示数,电表示数,煤气示数,如果被窥视的那个人还有丢电影票,火车飞机票的习惯(因为我从来都把这些收藏起来),那么他可以进一步掌握更多信息。之前在地坛书市上买的二手香港LP,里面夹着这本书的拥有者购买这本书时的购物小票,还有这个名叫LYONS THOMASMR人,某年某月某日上午9点10分乘KE603的经济舱从首尔到香港的登机牌,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好像瞬间变得立体起来。这些票据证明了我们曾经吃过,喝过,穿过,用过,活过,原来我们的生活,就在这些票据中。

  有一些朋友对最近介绍的电影有些疑惑,前边其实已经写过了,这里再解释一下,这个月是第二届欧盟电影展,这些电影基本上是晚7点以后,在各个使馆的文化处和各国的文化中心播放,以及当代MOMA等。不仅仅因为免费的诱惑,更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欧洲电影都是很难通过广电总急审核的,也就是说,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很难得看到的欧洲电影,尽管从盗版音像店可以淘到它们之中的一部分,但是很多小国的电影基本上是买不到的,比如马耳他,塞浦路斯,而他们却是那样自我而坚韧的生存着,那充满风情的异国文化就这样召唤着,因此很多人都是提前两三个小时等在寒风里。幽默智慧的各国大使是第二个参与的理由,比如昨天看塞浦路斯《最后的回归》时,不仅塞浦路斯大使光临,还带来了希腊和智利的大使,一场电影见三个大使,还是很酷的事情吧。第三个参与的理由是丰富的游戏和礼品,当然还有红酒香槟可乐苹果汁,就目前来看,最慷慨的国家就是波兰和希腊了,波兰使馆不仅每次都提供饮料,提问也多奖品也丰富,而希腊更是赠送了台湾意识形态广告的文案女王李欣频的书《希腊,一个把全世界蓝色都用光的地方》,其实我不是那种很爱贪小便宜滴银,但是这些礼品虽小,却都很珍贵,即使是那个送滥了的冰箱贴(我已经有七个了,准备四处分发一下)。
  第十七部,《菜鸟》(《Amateurs》),西班牙电影。意大利使馆人爆满,开场前我就猜到问题一定有一个是关于佩内洛普的,果然,但是举手太晚了。就像曾经背诵过的新概念第四册经典课文Youth中写的那样,There is only one difference between an old man and a young one: the young man has a glorious future before him and the old one has a splendid future behind him: and maybe that is where the rub is. 故事讲了关于女孩和空巢老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一个拥有灿烂的未来,一个在孤独中慢慢终老,拼凑的生活却充满了奇迹,一个寻觅到久已失去的亲人的爱,一个寻觅到生活的希望。最经典的镜头是两人报名参加了马拉松比赛,女孩带着老人练习长跑,老人累坏了坐在椅子上休息,女孩在风景优美的山崖边翻跟头消耗过剩的精力,老人没说什么只是走到了路灯旁边,用一侧的肩膀和手臂做了一个很酷的动作——将身体横着支撑起来,像跳街舞那样,那个时刻所有人都笑了。
  第十八部,《最后的回归》(《o tleftaios gyrismos》),塞浦路斯74年电影。幸好开演前某人给我普及了一下塞浦路斯74年分裂的背景,由此算是艰难的看懂了这部电影,平静的生活被动荡的政局打破,人们也变得激进而疯狂,一面是曾经的简单平和,一面是战争,正是这样的冲突构成了整部电影的节奏。印象最深的是吉他伴奏下希腊美女演唱的那首歌“The Last Homecoming”好想再听一遍。

等车的时候很无聊

09/11/25

  等车时很无聊,就随便看看公共汽车站的灯箱广告,两个女孩坐在草地上,一边喝康师傅绿茶一边看书(也可能是统一绿茶),假装很惬意的样子。尽管画面制作的有点粗糙,透着一股子“土气”,但模特女孩却很“洋气”地捧着一本英文书。Ray盯着女孩手里的那本书看了一会说,“她看的这本书,如果我不下点功夫的话都看不懂。”这才注意到那本书的名字叫做《Oscillations in Nonlinear Systems》,我一边乐着一边把它记在手机里,回来查了一下,意思是“非线性系统振荡”。广告女郎真是不可貌相啊,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话说广告制造商也许从未想过有人会纠缠模特手中拿的书不放,问题是,这么青春逼人又时尚的女孩,喝茶饮料的时候,拿一本《Vogue》啊,《Elle》啊什么的,是不是会更可信一点呢……
  
  四个科学家和一个在芝士蛋糕店做招待的美女邻居之间发生的无数趣事——刚才看了两集《生活大爆炸》,于是又开始了新的追逐,自此彻底放弃抵制美剧了。上期《三联》用了2P介绍它,也许有的科学家自闭,不擅沟通,但他们也有幽默感,会讲黄色笑话,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一点也不比其他人少,我们从《生活大爆炸》里所看到的科学只不过是“顽童的游戏”,科学家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性感”。

————————结结结巴的分分分分分割线——————————————————————
  《女士们》(《Lejdis》),号称波兰版的《欲望都市》。喜剧一部,故事老套,四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在她们追逐梦想过程中遇到很多波折,然后一一化解,现实问题时恰到好处浅尝辄止一带而过,结局大团圆,故事很轻松。开始前的小游戏Ray终于给我抢到了一次礼品,回答的问题是“说出波兰的四个邻国”。得到一个袋子,计写着“波兰-中国1949-2009”的文化衫一件,2008波兰短片DVD一张,肖邦的童年故事画册一本,小宣传画册一本,白鹰徽章一个,相片夹一个,手机钥匙链一个,波兰贴纸一张,书签一张。值得一提的是那本《肖邦》,我没办法尽数波兰人的想象力,也许在塞万提斯学院图书馆看到西班牙儿童画册的时候,也曾经惊叹过。只是怀疑我们该有多自由——如果我们有把雕塑人物的童年重温的故事,如果我们能把钢琴想象成一张有黑色蛀牙的大口,如果我们能用蚂蚁当作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