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的小孩

安妮•法迪曼是我从小便想成为的那种人,轻松而不被过分约束的童年,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前提。
不但不会成为遭遇危险的诱因,反而会因为不断的尝试和小受挫而获得解决困难和化解危险的能力。
相比之下,肯于采取放养的方式,比采取圈养方式的父母,具有更无可厚非的优秀品质。
总有一部分人,相当坚持的认为,善于约束的父母,是尽责的父母,
事实上,相对于放养来说,管束是轻而易举的,只需列出明确的规定,然后严格执行即可。
而有目的的放养,却往往需要父母花费更大的精力,并且需要他们有超乎寻常的忍耐力、勇气和创造力。
因为放养前,需要普及如何正确保护自己的知识,比如告诉孩子从高处跳下时如何利用膝盖的弹性,
比如教会孩子如何避免尖头剪刀、火和危险液体的伤害,而并非简单的阻止使用。
而这些,都是要耗费相当的精力去设计和引导,如果家长本身都对此有心理障碍,那便是更艰巨的任务。
曾经有位怕昆虫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健全的心,了解松毛虫并不是可怕的动物,硬是让毛虫在自己手上爬半天。
在放养中,需要对孩子提供必要的保护,这种保护和呵护的区别在于,它是最低限度的保护,
甚至有时故意保留部分伤害,这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去实施,在孩子产生退缩想法时,还要进行鼓励。
在放养后,还要进行总结和评价,现在做法的好处和弊端,引导孩子总结以后再遇到此类情况时,该怎样面对。
这点我很感激父母,从小他们就很少给我规定条框,不仅如此,还常常鼓励我冒险,形成更强的自我保护能力。
母亲是那种,宁愿自己担心,也一定要放手,让我自己独立行走的人。
父亲在第一次坐地铁时,不是叮嘱我牢握把手,而是告诉我,摔倒的是由于“惯性“这个物理原因,
并且教我如何分开双脚,不扶把手,还能在车厢里平稳站立。
经常带我去河边钓鱼,借机教我如何利用摩擦力在45°倾斜的河床上行走,尽管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
从小就教我如何借力搬起本来不可能移动的重物,给我画家里的电路图,教我辨认植物和农作物。
经常会故意让我去受些无关紧要的伤害,以让我体验什么是烫,什么是疼,什么是危险的滋味。
道理很多,但因为都只讲一次,很少重复,反而比反复唠叨记得牢。
至今我仍然记得父亲教我吃带鱼的那堂课,他如何在纸上画出带鱼中间大刺,以及两侧的小刺的样子。
印象中的父母,从未因为我尝试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事情,而责备过我。
尤其是父亲,总是给予我充分的信任,自己住以后,遇到困难常会给他打电话,
他总是给我普及各种电器和管道原理知识后,再告诉我一句话:自己想办法解决。
尽管有时也会责怪他的不近感情,但每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真知的过程,让我得到很多人都得不到的成就感。
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生存的前提,以致很小的时候,多次在路上碰到拐骗小孩的成年人(也许我小时候长的很好骗),
我都觉得他们的伎俩很傻,每次都很不厚道地和他们周旋一会后再让他们失望离开。
也许想到容易,做起来真的不易,总之,希望以后我能成为一个“用心”的母亲,而不是一个“关心”的母亲。
记之。

One thought on “放养的小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