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活010:香港人的“唔该”和“SORRY”文化(附裸照,未成年人慎入)

  香港“文化沙漠”之说的由来,是1927年1月鲁迅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礼堂的演讲中,听众中有文学青年提出香港的文坛太荒凉,是“沙漠之区”,鲁迅却认为这种说法太颓唐了,相信未来的香港不会成为沙漠之区的。既然有这样的说法,对香港的想象也难免停留在此层面上,再加上来香港之前,QD同我讲,香港的文化氛围很差,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于是内心对于香港只是个追逐金钱和商业利益的城市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来到香港之后,这种想法并未完全颠覆,因为商品社会在香港被诠释得淋漓尽致,但是讲到文明,却不由自主在内心为其添加了不少释义。当然,文化和文明本来就是两个概念,就算糅合的再紧密,今天也分开来,只讲社会文明中的礼貌这一点。

  来香港之前,像小学生那样学习了一些“你好”、“早晨”之类的基础粤语词汇。两组词背得最熟练,一组是“多谢”(duo zie)和“不客气”(m ha hei),一组是“对唔住”和“没紧要”。当我像普通话的结构那样把这两组词实现了对答如流之后,却发现每组对话中的后一半,在生活中都是用不上的。譬如,当我不小心在拥挤的电梯中踩了别人的脚说“sorry”的时候,我听到的是同样的一声“sorry”。第一次,我还以为对方讲错,但是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我便总结出来了,原来这就是他们的沟通方式。我在图书馆的电脑前上网,自己的书铺了一桌子,旁边坐下一个女孩,我便把书向自己身边挪一挪,让出本来应该属于她的位置,她却对我说了一声“sorry”,也许她的理由是,我给你添了麻烦,我觉得接受这句“sorry”非常不好意思,但是这在香港人看来几乎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在香港每天不知道要听到多少遍“唔该”和“多谢”,从未见过这样喜欢道谢的地方。“唔该”和“多谢”时常可以通用,都是表示“劳驾”或者“谢谢”的意思。当我接过买好的糕点时,对店员说声“多谢”,听到的仍然是一声“多谢”,当我在商场购物消费时,或去外面的餐厅用餐时,无数声“多谢”讲得你浑身酥软,最不可思议的是,当我去食堂吃饭的时候,食堂的人递上阿华田和好立克时,都会对我讲“多谢”。这“谢”从何来呢,是多谢我的惠顾,还是多谢我的多谢呢。

  其实感动的不止是因为互相的尊重,更是因为,无论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很有礼貌,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学生。有一次我穿过一条小路,一个装修工人在楼梯上帮人干私活,其实他只是挡到一点路,完全不影响行走,但是经过的每一个人,他都一一致歉。还有一次,在一个苍蝇大的小馆吃饭,店小二碰了一下Ray,连连说对不起,其实在那样一个小店来回穿梭,不碰撞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根本都没有在意的事情,每次都会因为对方的致歉感到不好意思。最极端的情况是,昨天我把食堂喝了一半的参蜜打包,服务员给我空杯子的时候,空杯子划下了桌子,她基本上是差点要从操作间扑出来向我道歉,还把她自己的脚扭伤了,搞得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香港人大部分比较热情,见面会主动打招呼,每天早上,如果我到图书馆的时间比较早(9点在他们的作息看来就是很早了),工作人员就会一边帮我消毒电脑,一边对我说“早晨,来得这么早啊!”,图书馆坐办公室的老师也会出来和每一个人招手说“早晨”。其实问候很简单,但是却感觉一整天的心情都很阳光。香港人超喜欢排队,无论是公交车站,还是任何公共场所,即使只有两个人,也会自觉站成一个队,绝对不会出现拥挤到车门或窗口的现象。前两天去ATM取款,一个人和Ray同时跨到ATM机前面,其实他甚至还要领先一点点,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个人竟突然后撤一步,说:你先。从来没有受过这种待遇啊,赶紧也后退一步请别人先来了……刚开始到香港的时候,我发现不止是绅士的男人,所有人在推开门时都一定会看看身后有没有人,即使是相隔有点远,也会一直扶着门直到后面的人过来。我检讨,在北京,我看到别人推门的时候,往往是赶紧凑上去,钻进门,很少会顾及后面的人,因为第一觉得开门关门都是男人做的事情,第二,以前尝试过帮助后面的人,却往往吃了前面一个人的闭门羹,于是报复性的不想再做。但是现在,我也会小心地扶着门等待后边的人。事情就是这样,当你给予别人尊重时,如果获得的是比你所给予的更多的尊重,这绝对是一种良性循环。而通常的思路,我们都不愿意吃亏,希望别人先来尊重自己,于是只有恶性循环。

  我又难免要开始比较了。在内地,身边的人文明程度和教育程度基本成正比,生存之道是:和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话,在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事。单位和学校,见面打招呼,打扰说抱歉,一团和气;在家对待装修工人,大声威慑,严盯死防——还是偷工减料。高级场所,电梯饭店,无尽的谦和礼让;高峰时期,地铁公交,把门死守,生怕别人捷足先登——没办法,不然上不去啊。当我们在比较这些残酷事实的时候,不免为自己的家乡找无数的理由开脱,比如资源的紧缺,教育的匮乏,但是有些事情可以改变的,就应该从自己开始慢慢做起。当然,香港也有例外,并非人人都是高素质,但是大部分人的做法是给我感动的。同样,内地也在进步,比如排队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好了,至少北京是这样,这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在我们定义香港人的金钱至上,嘲笑香港是“文化沙漠”的同时,也应该同时检讨自己对自己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又继承了多少。也许香港的特点就是,既可以说自己继承了悠久的中华传统,又在英国统治时期建立了廉洁高效的管理体系和法制体系,尽管文化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公平的博弈,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独特背景带来的活力和正面价值。至少“唔该”和“sorry”文化,就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其实香港人骨子里很传统,看风水,拜神佛,很多被我们遗忘了或者说简化了的东西,对他们仍有十分大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一些悠久的文化细节得以完好的保存。也许高度商业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冲击,难免让这一切都夹杂了资本运作的痕迹,但是如果可以客观一点看,其实在北京也一样感觉很浮躁,世界太大,诱惑太多,为了生存,余华也能写《兄弟》,贾平凹也能写《高兴》,韩寒也得骂《阿凡达》,香港的文化,只不过因为商业的赤裸裸罢了,不像其他地方和其他人,还遮遮掩掩的。这个年代,谁也别说别人是小市民,因为大家都是小市民,哈。

相关日志:
香港生活009:香港大学嘅食堂报告(附本人照和海量食堂图)
香港生活008:香港美食购物初初体验(附大帅和西点照片各一)
香港生活007:香港居民身份证(附马赛克版身份证照)
香港生活006:香港搬家记(附6张居室图)
香港生活005:香港租房记(附深水湾照片和豪宅价格)
香港生活004:港岛太平洋酒店(附酒店海景)
香港生活003:香港人的除夕倒数派对(附照片三张和《问我》录音)
香港生活002:机场活力巴士
香港生活001:港龙航空的哈根达斯(附经济舱午餐照片五张)

既然没有什么对应的图,就贴一个本地食材做的菜吧。
图一:走地鸡裸照一张(是不是被骗了,哈哈哈)。这种鸡的好处是比北京的三黄鸡和柴鸡炖出的汤要黄一些,香一些,难道是心理作用?BTW,我那时候还木有买菜刀,用小号的水果刀沿着关节一点一点拉(二声)的,现在想想真是挺对不起鸡君的哈。

图二:彩椒,3个8HKD,按斤称大概是7HKD/斤。

图三:两个炒在一起,就成了这个,背景乱请忽略。

2 thoughts on “香港生活010:香港人的“唔该”和“SORRY”文化(附裸照,未成年人慎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