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香港之前,像小学生那样学习了一些“你好”、“早晨”之类的基础粤语词汇。两组词背得最熟练,一组是“多谢”(duo zie)和“不客气”(m ha hei),一组是“对唔住”和“没紧要”。当我像普通话的结构那样把这两组词实现了对答如流之后,却发现每组对话中的后一半,在生活中都是用不上的。譬如,当我不小心在拥挤的电梯中踩了别人的脚说“sorry”的时候,我听到的是同样的一声“sorry”。第一次,我还以为对方讲错,但是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我便总结出来了,原来这就是他们的沟通方式。我在图书馆的电脑前上网,自己的书铺了一桌子,旁边坐下一个女孩,我便把书向自己身边挪一挪,让出本来应该属于她的位置,她却对我说了一声“sorry”,也许她的理由是,我给你添了麻烦,我觉得接受这句“sorry”非常不好意思,但是这在香港人看来几乎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在香港每天不知道要听到多少遍“唔该”和“多谢”,从未见过这样喜欢道谢的地方。“唔该”和“多谢”时常可以通用,都是表示“劳驾”或者“谢谢”的意思。当我接过买好的糕点时,对店员说声“多谢”,听到的仍然是一声“多谢”,当我在商场购物消费时,或去外面的餐厅用餐时,无数声“多谢”讲得你浑身酥软,最不可思议的是,当我去食堂吃饭的时候,食堂的人递上阿华田和好立克时,都会对我讲“多谢”。这“谢”从何来呢,是多谢我的惠顾,还是多谢我的多谢呢。
其实感动的不止是因为互相的尊重,更是因为,无论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很有礼貌,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学生。有一次我穿过一条小路,一个装修工人在楼梯上帮人干私活,其实他只是挡到一点路,完全不影响行走,但是经过的每一个人,他都一一致歉。还有一次,在一个苍蝇大的小馆吃饭,店小二碰了一下Ray,连连说对不起,其实在那样一个小店来回穿梭,不碰撞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根本都没有在意的事情,每次都会因为对方的致歉感到不好意思。最极端的情况是,昨天我把食堂喝了一半的参蜜打包,服务员给我空杯子的时候,空杯子划下了桌子,她基本上是差点要从操作间扑出来向我道歉,还把她自己的脚扭伤了,搞得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香港人大部分比较热情,见面会主动打招呼,每天早上,如果我到图书馆的时间比较早(9点在他们的作息看来就是很早了),工作人员就会一边帮我消毒电脑,一边对我说“早晨,来得这么早啊!”,图书馆坐办公室的老师也会出来和每一个人招手说“早晨”。其实问候很简单,但是却感觉一整天的心情都很阳光。香港人超喜欢排队,无论是公交车站,还是任何公共场所,即使只有两个人,也会自觉站成一个队,绝对不会出现拥挤到车门或窗口的现象。前两天去ATM取款,一个人和Ray同时跨到ATM机前面,其实他甚至还要领先一点点,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个人竟突然后撤一步,说:你先。从来没有受过这种待遇啊,赶紧也后退一步请别人先来了……刚开始到香港的时候,我发现不止是绅士的男人,所有人在推开门时都一定会看看身后有没有人,即使是相隔有点远,也会一直扶着门直到后面的人过来。我检讨,在北京,我看到别人推门的时候,往往是赶紧凑上去,钻进门,很少会顾及后面的人,因为第一觉得开门关门都是男人做的事情,第二,以前尝试过帮助后面的人,却往往吃了前面一个人的闭门羹,于是报复性的不想再做。但是现在,我也会小心地扶着门等待后边的人。事情就是这样,当你给予别人尊重时,如果获得的是比你所给予的更多的尊重,这绝对是一种良性循环。而通常的思路,我们都不愿意吃亏,希望别人先来尊重自己,于是只有恶性循环。
我又难免要开始比较了。在内地,身边的人文明程度和教育程度基本成正比,生存之道是:和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话,在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事。单位和学校,见面打招呼,打扰说抱歉,一团和气;在家对待装修工人,大声威慑,严盯死防——还是偷工减料。高级场所,电梯饭店,无尽的谦和礼让;高峰时期,地铁公交,把门死守,生怕别人捷足先登——没办法,不然上不去啊。当我们在比较这些残酷事实的时候,不免为自己的家乡找无数的理由开脱,比如资源的紧缺,教育的匮乏,但是有些事情可以改变的,就应该从自己开始慢慢做起。当然,香港也有例外,并非人人都是高素质,但是大部分人的做法是给我感动的。同样,内地也在进步,比如排队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好了,至少北京是这样,这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在我们定义香港人的金钱至上,嘲笑香港是“文化沙漠”的同时,也应该同时检讨自己对自己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又继承了多少。也许香港的特点就是,既可以说自己继承了悠久的中华传统,又在英国统治时期建立了廉洁高效的管理体系和法制体系,尽管文化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公平的博弈,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独特背景带来的活力和正面价值。至少“唔该”和“sorry”文化,就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其实香港人骨子里很传统,看风水,拜神佛,很多被我们遗忘了或者说简化了的东西,对他们仍有十分大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一些悠久的文化细节得以完好的保存。也许高度商业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冲击,难免让这一切都夹杂了资本运作的痕迹,但是如果可以客观一点看,其实在北京也一样感觉很浮躁,世界太大,诱惑太多,为了生存,余华也能写《兄弟》,贾平凹也能写《高兴》,韩寒也得骂《阿凡达》,香港的文化,只不过因为商业的赤裸裸罢了,不像其他地方和其他人,还遮遮掩掩的。这个年代,谁也别说别人是小市民,因为大家都是小市民,哈。
相关日志:
香港生活009:香港大学嘅食堂报告(附本人照和海量食堂图)
香港生活008:香港美食购物初初体验(附大帅和西点照片各一)
香港生活007:香港居民身份证(附马赛克版身份证照)
香港生活006:香港搬家记(附6张居室图)
香港生活005:香港租房记(附深水湾照片和豪宅价格)
香港生活004:港岛太平洋酒店(附酒店海景)
香港生活003:香港人的除夕倒数派对(附照片三张和《问我》录音)
香港生活002:机场活力巴士
香港生活001:港龙航空的哈根达斯(附经济舱午餐照片五张)
图一:走地鸡裸照一张(是不是被骗了,哈哈哈)。这种鸡的好处是比北京的三黄鸡和柴鸡炖出的汤要黄一些,香一些,难道是心理作用?BTW,我那时候还木有买菜刀,用小号的水果刀沿着关节一点一点拉(二声)的,现在想想真是挺对不起鸡君的哈。
图二:彩椒,3个8HKD,按斤称大概是7HKD/斤。
图三:两个炒在一起,就成了这个,背景乱请忽略。
跟加拿大真是很像啊
特别亲和
re. 这样会心情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