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卫视每天晚上11点有一档脱口秀节目,叫做《亮话》,
很喜欢不拘小节的主持人洪晃,和写《八十年代:访谈录》的查建英。
有次连线著名的出版人路金波,问,写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大卖?
路金波淡淡一句道破天机:“谁赢得了十六七岁女孩的心,谁就占有了市场。”
这就是“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郭敬明高居榜首的原因。
解释,因为中国的图书市场还不成熟,家庭主妇不是最主要的阅读群体。
当时就在想,等我们这一波渴望知识的无邪大龄青年,到了主妇的年龄段,
不知是不是可以超越高中女生的阅读量,帮助这个市场成熟一些呢?
这两天刚读完约翰•马克思韦尔•汉密尔顿的
《卡萨诺瓦是个书痴——关于写作、销售和阅读的真知与奇谈》,彻底的心凉。
出版行业如同鬼祟的黑洞,买书者浑然不觉,以为自己读到的都是真知灼见,
殊不知已经进入了作者、编辑和出版商合伙编制的陷阱。
而其实更可怜的是所谓的“作家”,只不过一台是敲字的机器而已,
呕心沥血的作品被毫不留情地归类,或包装得面目全非。
最近联络上一位失散已久的姑娘,印象中的她善良而消瘦,爱读书。
清楚记得年幼的我,喜欢穿着旱冰鞋上楼梯,去“处长室”找她玩,在套间里的桌子上和她一起写作业。
我9岁的时候她11岁,坐在班车最后一排,她问我,你看过琼瑶么。我摇摇头。
我没看过琼瑶,席绢,席慕容,那真是作为一个懵懂少女最大的遗憾。
直接导致我思春的时间比别的女生晚发生好几年!
十六七岁那个年龄段,有永远做不完的题,永远填不满的试卷,
即使是这样,难以想象的,在课桌底下,操场上,路上,甚至自行车上,我们竟然都在读书。
当我们拥有大把时间的时候,却把它们无私的——
分给了没有就不知道在地铁里眼睛该看哪儿的PSP;
分给了不知怎么就又从兜里掏出来的手机;
分给了上班回家起床睡前都要打开一次的电脑;
分给了一边骂着无聊一边追看的肥皂剧;
分给了各式各样的年会、Teambuilding、FB聚会……
分给读书的时间,却不够用了。
那个年龄段,我们听歌也听的够狠,一首歌,掰开揉碎的听,
直到磁带走音,CD不转,必须听第一个音符就知道是哪首歌;
摇滚,要金属,要重;歌词小本,要熟读,要翻到烂。
音像店分区理解得透彻,新上架哪张专辑都会过去摸摸。
今天,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却越来越少去音像店,
偶然经过进去转转,发现高高的货架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所需。
有些人,看着面熟,又想不起他们都叫什么,
有些耳熟能详的,却落满灰尘,安静呆在角落,似乎已很少有人去抚摸。
心里暗骂现在的流行音乐混乱不堪,简直比不得我们那个时代的,那些实力派,
殊不知,我们的前辈也早已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殊不知,其实道理很简单,
歌手已经不再为我们这个年龄段唱歌。
我们早已不属于,传说中最大的消费群体。
十六七岁,可怜又可爱,可恨又恨不起来。想到,甚至有点嫉妒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们。
因为幼嫩的心渴望爱,却又害怕去爱;
因为单纯而容易受伤,又不知去哪里寻找解脱;
因为太过寂寞,于是常常做梦;
因为被感情牵绊,想一个人而受尽折磨;
因为一件廉价的新衣激动,对每一个节日都充满热情;
因为眼神心跳,
因为温度颤抖。
不管发育到了哪一个阶段,人总有一个时刻,会停下来想念,
那些静静看着一个人的笑容发呆混日子,的日子……
when can we really grow up?
你说我们爸妈不会天一天到晚想着16\7吧,我们有一天也会成那样。。。。
确实,我高中时代阅读量相当大啊。躲在被子里看金庸看魔戒看哈利波特看那个啥烈火青春……